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走龙江大地 看今昔巨变】兴十四“样本”:从“三靠”到“龙江第一村”
2019-10-11 13:50:12 来源:东北网  作者:那鹏翔 刘楠 霍枭涵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0月11日讯(记者 那鹏翔 刘楠 霍枭涵) 提到齐齐哈尔,会想到羽色纯洁、体态飘逸、灵动超凡的丹顶鹤,想到这座城市的别名——鹤城。其实在齐齐哈尔还有一处养生之所,这就是被誉为“龙江第一村”的兴十四村,一个闻名远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村。

  兴十四,地处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岸边,一不靠山、二不靠海,也不靠城市和铁路,30多年前能靠的就是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由此成为全县出名的“三靠村”。而如今,这个村庄几乎没有真正的“农民”了,成了全省有名的富裕村。 近日,东北网“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报道组走进了这个“米面油全发,酱醋茶都给,味精都发。”的福利优厚羡煞城里人的兴十四村。

70年代居民居住的草房。
东方红75型号拖拉机。

  兴十四,一个1956年由山东临沂地区移民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这是兴十四村当年的真实写照。回忆起63年前初到黑龙江兴十四村时,老书记付华廷说:“几辆马车把我们拉到了六个用玉米秸秆搭成的草棚子前。”

耕地老照片。
装运老照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兴十四村在党支部书记付华廷带领下,积极发展畜牧业,植树造林、改土造田,创建村办企业。改革开放初期,全村农业生产已实现了机械化和水利化,建成了乳粉厂、粮油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村办企业。

农机工具。
兴十四村第一代拓荒人。

  多年来,兴十四村始终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农民,在1981年实现了住房砖瓦化,1982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2002年以来,建设花园式单体村民别墅136栋,全村80%的农户住上了别墅,户均居住面积196.6平方米,每栋35万元的别墅村民只拿10万元,村集体补助25万元,产权归村民个人。“现在村里仅有2%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其余都在村办企业上班。全村耕地全部实现了精准机械化作业和高效节水喷灌,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全部种植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付华延自豪地说。

兴十四村居民别墅。
兴十四村荣誉奖状。

  兴十四村目前拥有35家企事业。集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黑龙江富华集团,形成了“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格局。为了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继续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带动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通过一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建设实现融合发展,加快人口聚集,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018年,兴十四村和富华集团总资产达到23.84亿元,总收入实现21.41亿元,人均收入7.68万元。

兴十四村规划沙盘。
兴十四村荷花池。

  带头人付华廷表示,新时期兴十四村和富华集团将进一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中心环节,大力发扬“拓荒牛”和“闯关东”精神,抢抓机遇,进一步做精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把兴十四村建设成为一个高标准、现代化的城镇,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走龙江大地 看今昔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