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搜 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笤帚村”,一业兴起带富乡亲——“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
2020-08-13 16:13:18 来源:东北网  作者:葛金鑫 陈显春 王明菲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8月13日讯(记者 葛金鑫 陈显春 王明菲) “别小看了俺们这些笤帚,出口到韩国和日本呢!”在明水县兴仁镇兴发村兴发笤帚糜子种植合作社车间内,负责人吕兰双拿起几把刚扎好的笤帚向记者自豪地展示。

笤帚合作社生产车间内。

  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机器,一把一把成品笤帚“飞出”操作台送去打包晾晒。“这些工人挣的是计件工资,扎一把笤帚7毛钱,一个人一天二百多把没问题,手当好的能达到三百把左右,一天就挣二百多块钱!”

  村民才立勤说:“我今年59,算是这的老人了。以前外出打工放心不下家里,农忙时还要请假回家;现在守家在地就有工作了,一年能挣二万多,还不累,一点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还能照顾着家里……”

工人正在熟练地制作笤帚。

  合作社负责人吕兰双,是兴发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前些年他外出在河北一个笤帚加工厂打工时,发现原材料都是从东北采购的,而且制作完后有些还会发回东北卖。他就想,自己家乡种植笤帚糜子,捆扎扫把是传统手艺,完全也能干呀!于是,十多年前吕双兰回到明水县兴仁镇兴发村,开始他的创业生涯。

  吕兰双介绍,刚开始受资金投入所限,工厂内只有6个工人,产量也很小,还要自己找销售渠道,很艰难。但他没有放弃,苦心经营,终于逐渐走向了正轨。

  为了扩大规模,吕兰双牵头组建了“明水县兴发笤帚糜子种植合作社”,吸纳种植大户,将扎扫把能手和销售经验能人招进合作社,建立企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了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

  首先受益的,就是村中那些相对弱势的贫困户。他们有的是老弱病残,有的是儿女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照顾孙子、孙女的中老年妇女,有的是孤老夫妻,生活困难。到合作社成为会员后,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

  正在打包的潘秀峰与老伴马国芹就是例子。老俩口都已经年逾六旬,儿女不在身边,合作社成立后就来干些零活,一干就是四年,每年增收4万元左右,经济条件好了,现在已经住进了新房。

  兴发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笤帚村”。目前,合作社已吸收入会会员56户(其中18户为贫困户),规模经营土地35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种植笤帚糜子16000亩,年加工笤帚120万把。加工笤帚的工人32人中有10人属于贫困人口,人均年工资超两万元。

  吕兰双说,扶贫车间正在建,不久后就将投用,到时候会再招一些工人进来。希望在把产业做大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乡亲一起勤劳致富,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