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
首页黑龙江民生国内社会娱乐评论购风尚
视频东北网视专题国际法治体育理论龙E邮
生活健康医药餐饮食品汽车房产旅游动漫手机IT龙文化
教育龙版网博览寒地知青金融企业经贸彩信影像北大荒
女性亲子
论坛博客
报料热线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双鸭山伊春七台河鹤岗绥化黑河大兴安岭
黑龙江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
 

编者按:

  自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齐心协力,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建立机制,克服了改革起步阶段的种种困难,基本医疗保障面大幅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医药卫生运行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三年医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4月24日起,本网推出系列报道,着重宣传各地、各部门在医改方面取得的成效,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建设和谐龙江、幸福龙江作出更大贡献。

 黑龙江确保三年医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全力稳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面 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探索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
   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9日召开。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杜家毫在讲话时强调,今年是实现医改三年目标的攻坚之年,要抓住关键,全力以赴,确保医改三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要立足保基本,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全力稳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面,合理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 二要立足强基层,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水平,努力提高基层的医疗技术水平,强化村卫生所的网底功能。 [详细]
 

哈尔滨市完善医疗救助体系 努力提高医疗水平

建立“4+1”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
医疗救助模式“四个转变”

   为了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哈尔滨市建立了“4+1”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所谓的“4”是指参保参合救助、日常救助、住院救助和机构救助,“1”是指慈善援助参保参合救助。

   通过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农村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各级政府全额资助需个人缴费部分,使这些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在就医方面有了第一道保障线。将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按照其家庭类别分别给与每人每年100元-200元不等的日常医疗救助,这成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的第二道医疗保障线。 [详细]

哈尔滨市实现医保全覆盖 让群众享医改成果

实现医保政策全覆盖
让群众能看病、看好病

   哈尔滨市积极推进建立医疗保险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政策制定和调整力度,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陆续突破了原有政策壁垒,以“无障碍参保”、“提待减负”、“弱势倾斜”作为突破点,使医疗保险惠及范围不断扩大、医疗保险项目报销范围逐步增加、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大幅度提高。

  医疗保险改革启动初期,哈尔滨市医疗保险参保对象仅面向城镇职工。为使更多群体享受到医改成果,哈尔滨市陆续出台政策,将政策覆盖面扩大到个体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居民等群体。[详细]

 

安达市医改三年累计投入医保建设资金6368万元
投入医保建设资金6368万元 最高支付限额由2.5万元提高到5万元
  医改三年来,安达市累计投入医保建设资金6368万元,参保参合人员由医改初的31.4万人增加到47.3万人,参保率由69.6%提高到96.5%,常住居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个人自负率由47.7%降低到35.2%;最高支付限额由2.5万元提高到5万元,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看病就医深层次问题,让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安达市先后两次提高城镇职工和农村常住居民住院医疗费核销标准,城镇职工由70%提高到80%,城乡居民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封顶线已分别达到职工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6倍。

   在获得上级各相关部门资金及项目支持的同时,安达市又投资2713万元,对市内公立医院进行整合,建立四家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完善以市医院、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的全科、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对14个乡镇卫生院、117个行政村卫生所进行标准化改造,实施健康档案建设工程,打造“十分钟就医服务圈”。城乡居民就医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不出社区,一般病不出乡镇,大病基本在市内。

   在乡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补偿政策,有效解决了“看病贵”问题。仅此一项,2010年全市群众就减少用药支出1072万元。 [详细]

大庆市努力构建科学医疗救助体系

提高救助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整合医疗资源,搭建服务网络

    2010年1月1日起,大庆市结合医疗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城市“五位一体”医疗救助体系,从资助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类实施门诊定额医疗补贴、住院治疗救助、慢性病门诊治疗救助到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助,涵盖低保对象医疗需求全过程。提高救助标准,在医疗保险报销基础上,最高救助比例由原来的25%达到现在的50%,最高限额也由过去的10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0000元。扩大救助病种范围,将精神疾病和器官移植纳入救助范围,大病种由最初的12个提高到现在的40个。开展慢性病门诊救助,对19种慢性疾病的低保对象予以门诊医疗救助,最高救助标准5000元。 [详细]
 
佳木斯形成“大病进医院 小病进社区”就医格局
   据了解,为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受益面,切实减轻参保居民门诊医疗费负担,佳木斯市本着“低水平、保重点、发挥基层医疗资源”的原则制定了门诊统筹实施方案。按人均20元标准建立门诊统筹资金,从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中划拨,单独列账管理,参保居民个人不另缴费,普通门诊医疗费统筹金支付50%,年度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为100元;确定门诊统筹保障对象为“一老、一小、一低保”,即将70周岁以上老人普通门诊医疗费、学生儿童意外伤害门诊医疗费、大学生普通门诊医疗费及所有低保人员普通门诊医疗费纳入门诊统筹支付范围; 居民门诊统筹实行定点就医制度,市区内共设定了八家定点医疗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并与之签定医疗服务协议,严格按协议内容提供医疗服务。参保居民发生门诊费用持医保卡在定点医院直接结算,个人交纳自付部分。[详细]
 
 
   海林扎实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筑牢医疗服务体系
   海林市将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作为医改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工作中科学配置资源,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努力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实行“走进病人家庭、送医送药上门、送健康上门、全天候服务”新模式,让百姓不出门就能看上病。 海林市从强化管理手段入手,为确保医疗机构高效运行,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乡村医生全部实行“三制、四统一”管理,即目标责任制、聘任制、 [详细]
   延寿县严格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降低居民用药负担
   2010年以来,延寿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医改工作部署,始终把降低群众买药、用药负担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以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深入调研,通过落实“五个到位”,强把“三道关口”,4个月来,群众用药习惯也得到了一定纠正,用药负担同比下降了25%,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详细]
   克山县建立医保药品谈判机制 开创平价医疗新环境
  齐齐哈尔市克山县通过建立医疗保险药品谈判机制,实施了对定点医院药品购销进行监管的办法,降低了克山县医保住院费用,百姓切实享受到了医改的“实惠”。

  截至2011年3月份,克山县参保人数达到84,938人,超额完成了齐齐哈尔市医改办下达的工作指标。目前,居民参保势头不减、参保热情高涨。[详细]
   齐齐哈尔搭建转诊转院多元化“绿色通道”
  2010年8月27日,《齐齐哈尔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转院试行办法》正式印发执行,使参保患者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为提升广大居民健康和幸福指数注入了新的保障机制。 新办法规定,在齐齐哈尔市内,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可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并将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定点管理,通过完善社区医疗条件,为百姓搭建绿色通道,真正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吸引和分流了患者,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和费用的节省。[详细]
    肇东市落实政府补偿政策 为医改提供财力保障
  自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肇东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政府补偿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初步形成了“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策得民心”的良好局面。2010年,肇东市对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助资金达到1500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0%。[详细]
   哈市道里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哈尔滨市道里区始终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区委、区政府深化医改、推进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让全区居民均等地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目前,道里区社区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达96%,较2009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详细]
 
黑龙江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 东北网新闻中心策划 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