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动能
省委党校基础部主任兼经济学部副主任梁謇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两个全面”的奋斗目标,绘就了未来发展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托结构转换与优化,培育生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体来讲,应着力抓好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优化,“三位一体”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向升级要动能。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一直是困扰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譬如: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能源工业占比过高的状况有所改变,“一柱擎天”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但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不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对我省工业增长影响仍然较大,“油经济”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同时,我省主要工业产品中,高端产品占比偏低,“原字号”、“初字号”居多,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深化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做好“三篇大文章”,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要着力改造升级“老字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以及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升级装备制造、能源、石化、食品等我省传统的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要着力深度开发“原字号”,抓好“五头五尾”,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着力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大优质增量,打造多元化的、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要依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其中重点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行业创新中心建设,同时积极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二是要依靠项目支撑,通过项目建设实现扩量提档。要积极谋划项目来源,科学规划项目布局,认真推进项目实施,提升项目投达产率。
二、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向创新要动能。我省进入计划经济早,退出计划经济晚,非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缺少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型非公企业或企业集团,非公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深化我省所有制结构调整,重点是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同时,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一是要解决市场准入受限问题。要推动竞争性行业和投资领域向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开放,消除隐形壁垒,坚决制止影响企业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行为。二是要改善金融服务。针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通过推动“银政企保”合作,投贷联动和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来加以解决。同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三是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改革。推动家族式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四是要促进民营企业扩容升级。要推动民营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扶持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五是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真心实意为企业排忧解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三、深化区域结构调整,向协调要动能。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我省各地区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从整体区域经济布局看,地区间尚未形成优势互补,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存在着较大的优化空间。推进我省区域结构调整,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区域空间布局。要统筹考虑各市(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脉、城市功能、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功能分区,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空间布局体系。二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创新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坚持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注重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要推动县(市)与垦区、林区、矿区融合发展,促进县城扩容升级提质,提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推进特色小镇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四是合理布局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打造铁路网主骨架,优化公路网布局,加快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强现代水利设施建设,加速建设电力外送通道,抓紧构建泛在普惠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