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静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我省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省级农民合作社规范社评定办法》等规划细则,在涉及财政、用地、用水、用电、税收、金融和保险等20多个方面实施了明确的鼓励扶持政策。我省以“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试验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出“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龙头企业+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营”等经营模式,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凸显,土地的边际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递减。以传统分散经营为特点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化、规模化与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的特点,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当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审批轻监管、重约束轻服务的现象,准入门槛偏低,运行不规范,经营缺乏规范性,治理不完善,规范有序发展的机制尚待建立,诚信法治经营环境亟待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及监管机制不完善,贷款难手续繁,融资不通畅等问题仍然存在。管理理念滞后,人才缺口大,留守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因此,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环境,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有序发展,是实现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完善经营主体运行机制,引导其规范发展。完善农民合作社运行机制,规范合作社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分配监督机制,使入社农户共享合作利益,增强凝聚力。强化部门之间协作和监督,严防“空壳社”“冒牌社”现象。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经营主体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实现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加速市场化进程。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化交易平台,以自愿互利为原则,不搞强行流转。建立土地流转评估机构,对“三权”准确、快速评估,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培育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发布相关信息、解读流转政策,以解决土地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加紧制订土地流转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预防、调解和处理机制。
三、健全经营主体投融资保障机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基金,为经营主体担保贴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房屋财产权和林权的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和农业保单融资;支持龙头企业为小农户提供担保;完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开展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和信息等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服务。
四、实施经营主体人才培育工程,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农户和经营主体培育培训长效机制,引导和帮助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制定长远规划,增强经营理念,摆脱家族式管理模式。鼓励年轻人务农学习种养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科技创新能力,学习财务和管理知识,提高决策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搭建技术和人才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人才流动。(作者系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