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农以水为命,水以渠为先。
然而多年前,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却有着与粮食产量不相匹配的薄弱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长期得不到改变。
2013年,一场历史罕见的流域性大洪水侵袭我省,不仅使我省水利工程损毁严重,也充分暴露出防洪体系缺乏系统治理,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面对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出将我省三江流域防洪工程建设作为全国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力争用3~5年时间全面提高三江干流防洪标准和堤防标准,从根本上增强区域防洪排涝综合减灾能力。
省委省政府对三江治理工程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全力推进的1号水利工程,指出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打造利民便民的交通堤、景观堤,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样板工程,切实提高防洪标准和能力。
以三江治理工程为突破口,近年来,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势如破竹。
全省先后开展了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奋斗水库、绥棱县阁山水库、三江平原系列灌区、界河国土防护二期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增量行动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鸡西七台河市供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
全省有14个项目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中,其中10项工程已经开工。
统计显示,全省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总额近年来持续飙升。“十二五”期间,全省水利投资累计达到84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特别是2015年,获得国家投资213亿元,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2016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额继续领跑全国,达到170亿元。
业以水兴,民以水富。
一项项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短短几年内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即便放在全国水利发展的大框架内都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三江治理工程从2014年开工历时三年即将全线竣工,共建成堤防2929公里、建筑物416座。如今的松花江、嫩江和黑龙江沿线,防洪标准全面提升,堤防上的排灌设施更是为农业生产上了一套旱能灌、涝能排的双保险。
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总投资58.7亿元,目前工程一期渠首枢纽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并发挥调节功能。沿线大庆、安达等10余个市县用上了从尼尔基引来的嫩江水,既可供饮用又能灌溉,还被用来作生态水,实现了“一江清水润松嫩”。
2016年11月,青龙山灌区渠首站首台机组成功试水。2015年开工建设的青龙山灌区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将达561万亩,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第一大灌区。
三江平原14个灌区中的13个灌区已经发挥效益,地表水代替了地下水,不仅缓解了三江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更促进了农产品提质增效。
毋庸置疑,龙江水利建设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截至2016年底,全省已建成江河堤防1.43万公里,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3座重点城市堤防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至100年一遇,保护耕地5427万亩,保护人口155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0%;全省万亩以上灌区达到386处;全省建成水库达到1139座,总库容达到267.95亿立方米;全省新增供水能力48.57亿立方米,地表水调控能力由13%提高到18%;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11万亩;水稻控制灌溉推广面积达到1067万亩;新增水田面积1607万亩,水田达到6009万亩,继续保持全国水田灌溉第一大省地位;新增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07万亩,全省总灌溉面积达到9009万亩,灌溉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58。
回首过去几年,龙江水利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黑龙江畔到三江平原,从松花江畔到松嫩平原,水利建设的大潮在龙江大地上催生出希望的热浪。一批强基础、利长远、补短板、惠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态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因水利支撑作用的凸显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