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6月10日讯 2010年6月8日,牡丹江晨报《告别棚户区牡丹江棚改纪实》系列报道所呈现的“房子和民生”的主题,自古有之。
从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唏嘘之语,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安居理想,文学家们将“民生和房子”的主题在传统文化的向度里,做了最诗意的解读。
然而,如何将安居愿景变成亭台楼阁,恐怕文学家们的想象再丰富,也力有不逮。这叠新闻纸所要记录的“牡丹江棚改”,正是这一关于“房子和民生”主题诗意之外的另一个注脚。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数据显示,牡丹江市区内共有棚户区74片,拆迁面积305.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5.6万户,实现这些居民的安居愿望,所需“广厦”何止万间?可喜的是,经历了2003到2007年的积累,公元2008年,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主推下,牡丹江棚改工作步入快车道。
作为政府主导下的牡丹江最大的棚改项目--曙光新城,一期工程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创造了牡丹江建筑史上的速度之最。待全部工程竣工,“新城”可容纳上万户居民,也将一跃成为牡丹江最大的生活社区。
更深层的意义则在于,曙光新城不仅为原址3000余户棚户居民提供了新居,同时将三溪一河两岸1113户居民,及大庆路工业园区内部居民一并纳入其中,还拟将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部分教职工及北山人防指挥中心动迁户纳入其中,从而为“三溪一河”改造及工业园区项目建设腾挪出土地和空间。以一座“新城”,撬动了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改善、城市美化及项目建设用地紧缺三大难题,这其中,既体现了决策者的民生情怀,也彰显出执政者的政治智慧。
牡丹江棚改工作也因此引来关注的目光,省领导多次来此视察并给予褒奖。曙光新城还获评省级优秀棚改示范项目,2009年全省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会议也特地将会址选在了牡丹江。
从跬步到疾走,牡丹江的棚改从未像今天这样如火如荼。“这辈子见大官的次数,也没有棚改的时候多。”徐广国书记、张晶川市长对棚改工作的重视,被棚户区居民所见证的同时,喜迁新居者的生活也开始重新定义。
“广厦”万间拔地而起的背后,有棚改工作超越常规的政策创新、经验积累、速度历程;有追赶跨越的城市实力,决策者的民生情怀;更有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惠民实践……
而这一切,都值得我们以超越常规的新闻操作方式予以记录。